昨天的夜话,嘉宾是文倩,文倩介绍了乡村建设与数字游民社区的现状与前景。提到全球有近20个数字游民社区,如DNA数字游民公社,吸引创业者、自由职业者等群体。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记账、链上透明和不可篡改特性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可能,南塘DAO和江苏昆山的NCC社区是典型案例。
强调乡村建设与数字游民社区本质不同:乡村建设需与当地居民深度链接,而数字游民更注重地理套利和流动聚合。中国的数字游民社区结合乡村振兴形成特色,区别于西方数字游民常去的巴厘岛、清迈等地。
DN余村因住宿便宜吸引长住者,甚至有人存放行李。她提到乡村建设中的政策不稳定问题,分享南北两派乡建代表——北方的温铁军教授和南方的欧宁、左靖。
年轻人应先做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,额外贡献视情况而定,乡村建设和数字游民社区应各美其美,百花齐放。她还提到泰国北部的生态社区,强调社区形式的多样性,并回应沟通盲区:乡村建设者可能认为数字游民在套利,数字游民可能觉得乡建者有偏见,建议多沟通消除误解。
本次夜话,围绕乡村建设与数字游民社区的异同、融合可能性、经济困境及现实挑战展开。文倩详细介绍了数字游民社区的特点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及乡村建设的现状,强调两者本质差异及合作潜力。参与者从不同角度分享经验与建议,涵盖农村的经济困境、政策限制、农民与外来者的关系、历史案例对比,以及中西方数字游民的差异。讨论氛围热烈,观点多元,既有对现实的批判,也有对未来的探索。
文倩的PPT很精彩,并且她整理了文字稿,我转引部分如下:
本文是4月19日晚馬特夜話的線上交流文字整理,感謝在場97分鐘的諸位💗
擷取一些有意思&建設性的提問、對話與交流:
Amy:鄉建者或數字遊民要與在地產生連接嗎?(江浙一大學美學專業博士生,這兩年一直關注藝術鄉建)
小六:數字遊民必須要與在地產生連接嗎?(生活在江浙一數字遊民社區)
定居法國的@無解 觀察與分享:西方數字遊民大多是流動與不聚集居住在數字遊民社區
文倩:數字遊民(英語:Digital Nomad)指通過互聯網實現移動辦公,以支持生活和旅行的一種生活方式。最早在1997年日本牧本次雄在同名著作中提出,數字遊民本質是地理套利;疫情前後進入中國引發關注,由於當地的「鄉村振興政策」與經濟下行中嚴峻的大學生就業(2025屆中國普通高校(大學)畢業生預計達1,222萬人),數字遊民在中國體現在城郊數字遊民社區20個左右及個別結合鄉村振興/建設。
更多请直接看文倩的原文:https://matters.town/a/ebmrqr0cj51y